钢衬聚四氟乙烯设备|钢衬四氟储罐|钢衬四氟反应釜|PTFE衬里防腐|钢衬防腐管道-四川金梯永通四氟防腐科技有限公司
  •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体中文|WAP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产品展示
  • 钢衬聚四氟乙烯设备
  • 业界资讯
  • 荣誉资质
  • 新闻资讯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产品展示

钢衬聚四氟乙烯设备
钢衬聚烯烃设备
储酸罐与酸液缓冲罐
衬里管道、管件
有机酸反应器

联系方式

四川金梯永通四氟防腐科技有限公司

电  话:18202808438 13518131913
邮  编:610511
Email:1556970840@qq.com
网  址:www.ourptfe.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产品展示 > 储酸罐与酸液缓冲罐
储酸罐与酸液缓冲罐

PTFE衬里硝酸储罐

PTFE衬里硝酸储罐
  • 型号氧化性酸储罐
  • 品牌金梯永通
  • 价格面议

详细描述

PTFE衬里硝酸储罐是用于储存、运输、或者稀释浓硝酸、以及硝酸存在条件的一种防腐容器,根据硝酸的浓度不同我们有可分为稀PTFE衬里硝酸储罐、浓PTFE衬里硝酸储罐、发烟PTFE衬里硝酸储罐等,金梯永通制作的PTFE衬里硝酸储罐以钢衬聚四氟乙烯(PTFE)为主,PTFE内衬能结合钢的强度与聚四氟乙烯优异的耐腐性能,在现代化工防腐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硝酸(nitric acid)分子式HNO3,是一种有强氧化性、强腐蚀性的无机酸,酸酐为五氧化二氮。硝酸的酸性较硫酸和盐酸小(PKa=-1.3),易溶于水,在水中完全电离,常温下其稀溶液无色透明,浓溶液无色透明,但浓硝酸易分解产生二氧化氮,常温下显棕色。硝酸不稳定,易见光分解,应在棕色瓶中于阴暗处避光保存,严禁与还原剂接触。硝酸在工业上主要以氨氧化法生产,用以制造化肥、炸药、硝酸盐等,在有机化学中,浓硝酸与浓硫酸的混合液是重要的硝化试剂。(http://www.yonton.com/productread.asp?id=286 )

英文别名 nitric acid 65% (hg <0.0000005%); nitric acid 65%; nitric acid >69.5%; nitric acid fuming 100%; Nitric acid Solution; clp aa/icp nitric acid; Nitric Acid 1.42 -TECHNIQUE; Contract Lab Program AA/ICP Nitric acid; Nitric Acid 1.42 - ANALYPUR; Nitric acid 70%; Nitrate acid

纯硝酸为无色透明液体,浓硝酸为无色液体(溶有二氧化氮),正常情况下为无色透明液体。有窒息性刺激气味。浓硝酸含量为68%左右,易挥发。在空气中产生白雾,是硝酸蒸汽与水蒸汽结合而形成的硝酸小液滴。露光能产生二氧化氮而变成棕色。有强酸性。能使羊毛织物和动物组织变成嫩黄色。能与乙醇、松节油、碳和其他有机物猛烈反应。能与水混溶。能与水形成共沸混合物。相对密度(d204)1.41。沸点120.5℃(68%)。有强氧化性,与除金铂外的金属反应放出二氧化氮或一氧化氮。有强腐蚀性。

根据以上硝酸的性质我们知道硝酸主要表现硝酸根的氧化性,属于氧化性酸,硝酸可以直接溶解绝大多数金属,浓盐酸与浓硝酸在3:1的比例下形成的混合酸称为王水能溶解铂金等惰性金属,因此硝酸在不同环境中的氧化性可能更高,虽然棕色的玻璃材料可以耐硝酸腐蚀,但是玻璃的脆性、透光性等缺点明天容易引起安全事故,那么PTFE衬里硝酸储罐的选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让众多企业家发愁。

2006年金梯永通引进钢衬四氟防腐技术,采用的PTFE内衬于钢壳内解决了西部化工设备的众多难题,内衬PTFEPTFE衬里硝酸储罐能盛装任意浓度的硝酸,性能优异无腐蚀无泄漏,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达10年以上。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4-03-07 11:10:06
上一条:钢衬聚四氟乙烯补偿器  下一条:PTFE衬里王水配制搅拌储罐
公司动态|业界资讯|储酸罐与酸液缓冲罐|在线留言|工艺与配方|友情链接|站内搜索|网站地图|网站管理

四川金梯永通四氟防腐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镇集体村4组新石公路旁

电话:13518131913 传真:02883053368 02883053228

四川金梯永通生产的以内衬四氟储罐钢衬四氟反应釜为代表的钢衬聚四氟乙烯防腐设备获得了四川(成都、攀枝花、内江、广元、宜宾、自贡、达州)、重庆、广东(广州、深圳、佛山)、上海、新疆、内蒙古、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众多污水处理厂、石油化工设备厂等化工企业的广泛认可

打造设备“金身”;选择四氟防腐

Powered by MetInfo 5.1.7 ©2008-2021  www.metinfo.cn